发布时间:2025-02-25 04:29:11    次浏览
五金日前,新修订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广东省会在对新修订的条例进行解读中表示,此次对《条例》进行全面修订,是新时期推动广东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对促进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广东省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建设的成果。近年来,广东省实施文化惠民,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新期待。通过加强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建设,广东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石,搭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为强化顶层设计,广东省制定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管理规范》等文件,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遵循指导。同时,持续开展广东公共文化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连续举办8届“公共文化建设现场”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特别是连续6年开展市县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压实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
中山市通过盘活闲置场所和升级改造原有设施,建设了上百家香山书房,嵌入群众身边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场景,为群众提供特色“阅读+”“文化+”服务。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张广钦认为,中山创新打造了遍布城乡、温馨舒适、触手可及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使得优秀文化资源可以高效地直达基层,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除了香山书房,广东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景区、商圈、乡村和社区,建设了粤书吧、粤文坊、花城市民文化空间、盐田智慧书房、南海读书驿站、韶关风度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00余家,形成文化微地标。
除了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广东还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攻坚做强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狠抓基础性设施建设和标志性工程建设,建成了立体均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如今,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50家、文化馆144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8家、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万家,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历史性全覆盖。同时,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市文化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新馆自2023年初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群众超过280万人次,仅今年春节假期,该馆就接待群众8.2万人次。
只要进入“文化广东”一站式数字文化平台,人们就可以享受在线看演出、学才艺、逛展览、观直播、阅图书、赏非遗、订场馆的便利。该平台在2024年7月31日上线后一个月,访问量和视频播放量就超过10万人次。为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新格局,广东积极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粤读通”数字服务工程,建成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总库、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资源总库,为群众源源不断地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资源服务。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省173个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33.8万人次,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
截至2024年底,东莞图书馆已建设了89家绘本馆,举办活动4100余场,接待读者229万余人次。这是广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建立纵横结构的资源流通共享机制的缩影。如今,全省122个县(市、区)建立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共建成文化馆分馆1719个、图书馆分馆2265个,有效促进县域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广东还首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理念,启动25个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试点建设工作。
为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阳西县新墟镇投入近200万元,建设了一幢面积过千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等10个功能区域。新墟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陈昌稳介绍,通过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社会文化团体、文旅志愿者等力量,共同推动文化站提质升级,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阳西县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2024年,新墟镇综合文化站等3个文化站在第十次广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获评省特级综合文化站。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公共文化领域落地落实,广东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和现代文化馆,持续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同时,实施乡村文化更新计划,大力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建设,二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及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达标率分别达到86%、94%、95%、80%。广东公共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